作为南工最年轻的学院——2011学院自2013年成立以来,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立学之根,把培养质量作为树人之本。学院充分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先进理念与方法,将学校的学科优势、政府的政策优势和区域的产业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探索优秀本科教育模式,培养卓越科技人才。
——合理的办学定位
作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先行实验区,学院实行“两制三化四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全员书院制”和“全程导师制”的管理模式,“小班化、个性化、全球化”的教育模式,以及“科技创新、创新创业、出国交流、素质提升”的实践模式,探索优秀学生本硕博连读机制,构建“通识+专业”课程体系,强化科研实训,提升科研素养,着力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强烈创新意识、独立思维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卓越科技人才。
——科学的培养模式
“全员书院制”:全体学生入住书院,实行社区生活管理模式,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住宿,促进学科交流、拓宽思维空间。鼓励并引导学生自主管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自主成长,为推进通识教育提供有效支撑平台。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定期开展科技类、人文类、实践类的书院活动,进一步丰富书院文化、凝炼书院精神、拓宽书院内涵。
“全程导师制”:构建学业导师、专业导师、书院导师、学长导师等多维导师体系,建立师生平等互动、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全方位、个性化指导学生学业发展与能力素质提升。为低年级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和学长导师,加强学业生涯规划引导、核心基础课程学业辅导,夯实数、英、物、化等课程基础;为高年级学生配备专业导师,通过科研训练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书院导师定期开展人文、国防、艺术等讲座,怡情养性、陶冶情操,提升社会责任感。
“小班化、个性化、全球化”。实行小班化教学,采用研讨性教学、“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在化工原理等核心课程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聘请外籍教师,开设听说读写英语扩展课程,进行全英文授课,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与耶鲁大学、卡迪夫大学,德国罗伊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德国巴符洲自然与医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国际合作交流,为学生搭建海外学习平台,提升国际视野。
——系统的育人体系
探索优秀学生本硕博连读培养机制。打通本科、硕士、博士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打破专业界限,体现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育人理念。构建“通识+专业”两段制课程体系。前三学期进行通识教育,厚基础、宽口径,加强通识教育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教育;第四学期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综合素质选择专业方向,配备专业导师,强化专业学习。设置工程科学实践学分,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夯实专业基础。整合学校优质资源,构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协同南京紫金创业特别社区等单位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协同海外事务部等部门构筑“出国学习交流平台”;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作为书院导师,依托团委等部门共建“人文素质提升平台”。
——潜心人才培养,结出累累硕果
自2013年建院以来,学院CET-4一次性通过率为99.14%,CET-6累计通过率90%以上,均名列全校第一;80余名同学前往剑桥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际名校学习,占比17.86%;2013级、2014级两届毕业生中47人获得“本硕博”连读资格,占比20.43%,考研上线率超过70%,另有10余名学生成功申请加州大学等国外名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累计立项122项,其中省级立项45项,学生参与率达70%以上;学生累计发表SCI等论文66篇,2013级陈顺平同学发表5篇SCI论文,申请专利15项;累计106人次获得包括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在内的59项国际、国家级奖项,143人次获得包括“陶氏化学杯”华东高校化学化工联盟大学生实验竞赛特等奖在内的83项省级奖项,获奖人数占比55.58%。
合理的办学定位是根本,“2011学院聚焦于本科人才培养,执着于培养质量提升,为育人理念塑造、培养模式探索、课程体系建构、管理模式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张进明副校长总结道;科学的培养模式是基础,学院党总支书记眭国荣坦言:“‘两制三化四平台’是经过多年探索形成的育人体系,协同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是这一育人模式的特征。”;系统的育人体系是保障,姜岷院长说:“教学理念和课程、实践是人才培养的‘一体两翼’,基于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加强课程改革,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减负增效。”
学业导师制是学生学业生涯的指明灯。如此高的考研率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每当谈及于此,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人,一直陪伴他们、爱生如子的学业导师——谷和平教授。“谷老师是我们考研路上最坚实的依靠。他在建立考研目标,扎实推进复习等方面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无论是报名、备考、复试还是调剂,谷老师都切实地给我们出谋划策,让我们获益匪浅。我们与谷老师的关系如生如子。”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获得者、录取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的支秋明同学说道。
良好的学风和竞争的环境感染着所有学生,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张祥祥同学坦言:“处在2011学院这样充满竞争的大环境中,同学们都不敢懈怠,平时专业课都学得很扎实。对我来说,考研更像是一场简单的复习。同学们平时都在一起自习,针对不懂的问题可以就近谈论。尤其是报考同一个学校的同学之间的交流会更加密切,大家首先是合作者,其次才是竞争者。”
自主的管理文化塑造学生脚踏实地的品质,“英语面试,老师一改往常翻译英语文献的套路,换成了与我长达5分钟的全英文交流,其中还涉及化工专业知识。”考取中科院大学过程所研究生的沈蔡龙说道。考取东南大学研究生的葛凯同学,甚至在复试前一个月突然接到复试科目变更的通知。“考研没有捷径,有的只是信息对称的考研资讯、合理的生活作息和乐观自信的应试心态。无论是挫折也好,意外也罢,只要勤勤恳恳地坚持下来,你就是自己的英雄。”
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塑造了学生远大的抱负,“你知道梦想是什么颜色吗?”科研成果突出的本硕博连读推免生孙增森发问记者,“梦想是蓝色的,因为蓝色是大海的颜色,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