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刚开学时,为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我们的学业导师魏荣卿老师便主持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梦想的生活,距我们多远。班会的主讲人是我们学生自己,内容围绕着与同学们密切相关的社会、人文、自然等方面展开。当时我就觉得——这个班会,有点儿意思。会上,在魏老师的启发和点拨下,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心中的理想:一个和平的社会,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一份待遇丰厚的工作,一幢big house,一座大庄园……而对于如何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同学们也纷纷各抒己见。罗俊、李卓瑶、沈睦夷三位同学还分别给我们带来了“国家防卫”、“环境保护”、“和谐生活”的精彩专题讲解。现在回想来,那次班会课是一堂别具一格的“翻转课堂”课,一堂喜闻乐见的“梦想教育”课,一堂引人入胜的“专业励志”课。魏老师一直希望我们能走出宿舍,形成小组讨论的氛围,这堂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今日的新学期开学的班会上,魏老师简单总结了暑期社会实践——丽江之行。若换成一般老师,或许程式性地概括一下实践的目的、意义也就过去了,但她却尤其提到随行的沈睦夷同学在与人沟通交流上的进步。她特意提到一开学的“自己的班会课”时,沈同学做了一个简单的报告后与她沟通时声音滞涩,尤显紧张。但是在丽江时,在魏老师的示范指导和帮助下,所有联系被采访人物的工作几乎都由沈同学完成,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甚至带着求助口吻,到后来能落落大方、理直气壮地说清我们的来意和目的。正是这样,魏老师关心着每一个同学的成长,她不仅是我们的学业导师,更像我们的慈母,为我们的不足而着急,为我们点滴进步而开心。
我想说,因为他们,我才真正摸到了大学的大门。现在很多人,花了四年甚至更多的时间,也仅是在大学里“走走看看”,大学真正能教给他们的精神,他们却并没有领悟到。在丽江时,我们有一个采访对象是17岁就停学去丽江打工的小男孩,他在丽江确实找到了一份能满足生活所需的工作,但是他坚持“读书无用论”,觉得现在的生活与他在学校里的生活完全不一样,而学校的知识也没有提供给他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当时我就对他说,如果在做暑期实验之前,我或许还会同意他的观点,但在做完暑期实验后,我就对此完全不认同了。原因是,“知识”也分很多种,有科学性的知识,也有经验性的总结。对于科学性的知识,如果将来从事科研或者相关工作,好多实验方案设计过程中的灵光一现,或许实际上都来自我们的高中初中甚至是小学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储备。而一些经验性的总结,往往是一些老师的教学态度、生活态度给予我们的启发。个人也是一本书,从书中学,从人中学,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学以致用”;只有细心体会身边每个人的生活学习态度,将来才能更好的生活。这些,或许只有历经了大学校园才能得到真切的体会。而且,我也一直认同魏老师在地铁上对我说的那句话“知识是循序渐进且有铺垫的”,也许一时看不出它们的作用,但厚积才能薄发,若是“书到用时方很晚”就已经太迟了。
<p font-size:medium;background-color:#ffffff;" style="color:#4D4D4D;text-indent:32px"> 其实我是个天生的工科生,让我解个方程组还行,若是让我写篇文章就必然没有学文的学生写的那么漂亮了。仅用文字表达我对魏荣卿和刘晓宁两位教授的崇敬毕竟太显单薄,但无论如何,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想以此文献给一年来为2011学院辛苦付出的魏荣卿教授和暑期一直悉心指导我们的刘晓宁教授,我想对您们说,您们辛苦了,衷心祝愿你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文:书院1302史家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