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锐意进取——2011学院组织召开教学研讨会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14-03-28

“协同创新打破专业壁垒,深化变革提升教学质量”。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教学体系,探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计划,3月27日下午,2011学院在行政楼104会议室再次组织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2011学院上学期任课教师,以及教务处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居沈贵教授主持。

会议主要围绕2011学院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展开。与会教师结合所教课程,交流经验,分享心得。一是借鉴国外经验,凸显自身特色。居沈贵副处长首先谈到关于教学安排方面的问题。在教学计划安排方面,我们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即“120学分+40学分”的模式,120学分是国际化通用要求,40学分是中国特色,主要涉及英语、思政等。二是优化理论与实验教学安排。吴文源老师强调,实验教学频率并非越高越好,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学科特点,灵活安排实验教学比例。三是加强助教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助教作用。与会教师一致肯定助教在分担教学压力、强化课后辅导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助教已经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缓冲带”,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疑难问题,加快知识消化,巩固课堂效果;四是强化专业协同,整合专业资源。2011学院的建院宗旨是加强协同创新,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因此加强专业协同,打破专业壁垒,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应是题中之义。我们必须加强专业资源整合力度,比如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三门科目合编一部教材,提高知识的综合性和集成化。五是加强理论联系实践,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张小平老师指出,高等数学是理工科最重要的基础科目,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的教学已变成纯粹理论知识的讲授,复杂公式的推导,学生并未获得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化学等学科问题的实践能力,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数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思维模式,加强与不同学科的协同整合,切实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六是增加选修课数量,提高学生选课自主性。景文珩老师指出,现有选修课和任选课的数量有限,限制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计划中,应适当增加选修课和任选课数量比例。

最后,居沈贵副处长做总结性发言。他对所有任课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中的积极探索、勇于突破的精神,以及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回顾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他强调,以2011学院为突破点,探索大学教育新模式实属新的尝试。在探索过程中,需要我们大胆创新提升,敢于超常突破,不断校正“航标”;未来之路没有鲜花与掌声,只有荆棘与未知,需要我们凝心聚力谋发展,砥砺奋进著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