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简介
一、专业设置背景
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是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新材料技术被视为高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它对于各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以新材料技术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之一。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2年南京工学院化工系水泥生产工学本科专业,1954年招水泥生产工学研究生,1983年无机非金属材料博士点,1994~1995年分别被江苏省和化工部评为重点学科,1996年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点,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01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单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本专业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通过目标导向构建具有创新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社会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二、专业实力
多年来,校、院两级在本专业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购置了一批国际上最先进的现代分析测试大型仪器设备与材料制备装置,如核磁共振、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拉曼光谱系统、热分析系统、粒度分析仪、分光光度计、多功能金属纳米、非晶材料连续制备与非平衡凝固研究装置、气流磨与精密分级(德国进口)试验流程等20多台套。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及省级实验示范中心。良好的实验室条件,为拓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培养高素质人才,确保在新材料研究方面打造国际一流水准的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专业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在教学计划制定、人才素质培养、教学改革、教材编制等方面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专业建设成果“面向经济建设,建立学科体系,改革专业教学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多项国家及部省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发明四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三、师资力量
本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大部分教师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不同专业博士学历和出国进修学习的背景。近年来,在校、院两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从国外持续引进了多名材料、物理、化学等学科方面的高级人才。本专业现拥有25名专任教师,其中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教师20名,博士生导师4名,建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比较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为加强青年师资队伍建设,本专业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指派指导教师,签订培养责任书,明确培养目标。由学术带头人和富有教学经验的年长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开课前的指导,让青年教师掌握教学规律,抓住教学过程的关键。
本专业现在的负责人是徐玲玲教授、朱云峰教授、倪亚茹副教授。
四、人才培养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系统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与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类高级专门人才,以及能在材料科学更高层次进行深造的后备人才。
业务要求:(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较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2)掌握材料制备(或合成)、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5)初步掌握材料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课题的选择、实验方案论证、实验的开展、数据的处理以及论文的撰写能力;(6)具有较高的外国语(一门)水平,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专业修业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结构
本专业主干学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
现有课程结构于2012年修订,2012级开始使用,积多年办学经验教训,集材料学科专业发展、高教改革最新成果,秉承和光大优良传统特色,涵盖传统材料和先进材料、材料科学和材料工程。课程结构设置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
主干课程包括:大学物理,无机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导论,固体物理导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概论,材料现代测试方法,材料物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等。
集中实践环节为40周,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机械零件设计、专业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验等。
六、就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系统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与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以及能在材料科学更高层次进行深造。就业领域涉及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环保、建筑、化工、生物医药等。近年毕业生就业单位包括中材集团、中复连众、南京玻纤院、常州天马集团、上海玻璃钢研究院、上汽集团、航天科技集团、中电科技集团14所、北京天海工业有限公司、欧文斯科宁、金陵帝斯曼、南京巴斯夫、中电熊猫、河北中艺玻璃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事业单位。
此外,本专业毕业生毕业率达到100%,且进一步深造的比例一直比较高,如2013届毕业生中保送研究生5人,考研上线率达到了40%。
七、成果与特色
近年来,本专业点承担了包括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攻关和国家新材料项目等150余项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发明四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在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本专业教师积极申请和主持多项教改项目,2010年“基于生涯规划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实验区”获教育部教改项目立项,2011年“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获江苏省教改重点项目立项,2009年“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素质人才培养”成果获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5人次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另外还有4项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这些课题及成果对提高本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它成果与特色包括:
1、根据社会需求修订本专业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当前材料学科的发展趋势,依据多层次、宽专业、重交叉、强调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课程的思路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
2、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为彰显我校材料类重点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的特色,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沈晓冬教授主编“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水泥材料研究进展》教材,曾燕伟教授主编普通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规划教材《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周勇敏教授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材料工程基础》,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3、产学研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利用天津水泥设计院、南京水泥设计院、合肥水泥设计院等校-院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提出本科生组团进入大型水泥设计企业在企业现场参与实际设计工作的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实行厂校联合指导,使学生经受实战性训练,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在巩固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的同时,不断开辟科研合作单位作为新的教学实习基地,在建设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同时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可自主设计的开放型综合性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动手能力。
4、搭建创新活动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通过承担的国家“973”、国防“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国防**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建立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为学生搭建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平台。在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案例的分析;通过实行导师制,使学生尽早参与到老师的科研课题从事创新性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项目申报,安排教师指导他们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
5、推行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将“体验式”教学与“科研促教学”两种方式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运用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
八、发展规划与设想
本专业将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以教学和人才质量为目标,继续推动专业建设整体发展。加大教改力度,总结专业建设的经验教训,跟踪材料学科的发展趋势,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探索专业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实完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工程实践教学的比重,以适应人才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材料科学的教学,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继续深造和从事新材料研发工作的后劲。随时跟踪国内外材料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开设学科前沿动态讲座,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式人才。
版权所有 © 南京工业大学2011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南京市浦口区浦珠南路30号
电话:025-58130027 邮编:210000